來訪者問:
結婚后不去婆婆家過年,雙方各回各家,是否符合情理?如果因為沒有去過年,婆家埋怨,要如何處理?
我和老公一個是河北人,一個是江西人,都背井離鄉在云南生活。婆婆和公公在老家江西生活,有自己的工作。但是他們感情不太好,平時在家只是相敬如賓而已,沒有太多感情;且公公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所以婆婆把太多感情放在我老公身上了,幾乎每天都要給老公打電話或者視頻。所以我很擔心過年回去,接觸了以后會因為各種文化飲食差異、情感之類的問題鬧出矛盾來。還有他家親戚特別多,我家親戚少,我不太擅長跟一堆親戚周旋……我爸媽、外公外婆身體也不好,我是獨生女,我爸媽離婚了,我爸在河北,我媽和外婆在陜西,過年就7天假,幾個地方來回跑也不現實……所以不太想去婆家過年,想各回各家。
不知道像我這種想法是否正確,是否可???婆婆和老公那邊要怎么勸說?還是我想多了?
心之愛咨詢師答:
是否符合情理,需要看具體情景的需求。如果你婆家所秉承的情理需求是,認為婚后你應該在婆家過年,當你沒有回去時,勢必會引起他們的埋怨;倘若婆家不太在意這樣的規矩,或者說婆家并不強調這樣的需求,對于婚后過年沒有回去的你,可能就不會有太多的埋怨情緒。
現實中,盡管很多的家庭還在沿襲著這樣一種婚后必須在婆家守歲的傳統習俗,但隨著時代變遷,可以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再遵循傳統的習俗,發展出了很多不同的過年方式,有婚后雙方各回各家的做法,也有著夫妻今年一起回婆家,明年一起在娘家輪流過年的做法,還有著雙方父母兩個家庭相約共同過年的做法,等等,更多的守歲方式可以在大家共同協商與創造中完成。
同時,婚后不回婆家過年,是否符合情理,這也需要看你自己內心的認同傾向。對于不同的心理傾向,也相應的需要為此有著不同的擔當。當你的做法與對方需求不一致時,難免對方會流露出來一些負面的情緒。婆家因為你婚后不回婆家過年,可能會以不合情理的名義對你有所微詞。生活中,當對方使用規則方面的認知進行指責時,往往背后是情緒或情感方面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關照及體貼對方的情感需求,能夠較好地緩解對方的情緒,緩和相互的沖突。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當兩人相處的關系比較融洽的時候,雙方其實并不會太糾纏于或者太在意對方有沒有遵循規矩,反而會相互多一層體諒與關心,因此建立與維系彼此較好的關系,會比單純遵循禮數更重要些。
猜想你的糾結,可能源于這是婚后第一年的過年,你會有很多的顧慮,既想遵照自己內心的需求,也不希望讓婆家認為你的不合禮數,擔心婆家會因此對你會有看法。成婚之后,既是開啟一段與愛人之間的關系歷程,也相應的會開啟與婆家的一段關系歷程,有的時候并不一定需要急于在短時間內完成彼此關系的維系,尤其是彼此心靈上的靠近感,更需要日久天長的積累。這個過程既會有被肯定與被認可的時刻,也一定會需要承擔起自己讓他人感受到失望,甚至生氣的時刻。
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不同的個性特征,不同的習俗,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太多需要相互的磨合。磨合的過程,常常會激發起內心的情緒,創造一些適合的機會,給到對方一個傾訴情緒,表達訴求的空間,相互講出自己的觀點或態度,感受彼此的包容與理解,可以幫助相互關系的拉近。這既適合于增進你與婆家關系的親近感,同樣適合于拉近你與愛人之間關系的親密感。
在處理與婆家關系沖突時,愛人的態度與協調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與愛人之間建立起相對穩定一致的情感關系,相互協助,共同處理由家庭差異帶來的矛盾,常常會有較好的效果。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