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無法維持一段長久的親近關系是為什么?
嗯我是這樣的,自認為是一個活潑的人可總被人認為是好冷/靦腆/內向,人生里沒有最好的朋友,親密的也不會傾訴內心的很多負能量,不是不想,因為我只是她們不計其數朋友中的一個,這樣會招人煩,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
一旦和一個人親近一段時間,就會產生厭惡感,比如幫一個朋友占座,很難占的高數基本8點課6:30就得去,她會睡到7:30然后起床洗漱踩著鈴聲進來絲毫不顧我頂著壓力,如果我不去我們就會一起在最后一排,她可以幫另一個朋友去替課,卻不能在我工作沖突的時候替我開個會,會呵斥在聽歌的我吵著另一個朋友睡覺,在下午5點突然睡覺叫我安靜,當然他也有好的,比如在我怯生生第一次進澡堂的時候安慰我。
我有時候分明覺得我對她好她卻并不是這樣對我,是我太狹隘,還是我一味的遷就讓我自身變得廉價沒人尊重?可是她這樣的人朋友一大把,追求者不計其數,很多男生女生都喜歡和她一起,而我身邊的人寥寥無幾通常來了就走,這么多年,覺得自己的心靈始終在流浪,平常沒有什么,當我某天突然發現原來在我們的關系里她并沒有像我一樣用心經營,我真的,覺得,友誼也不過如此。于是,便會讓我厭惡地無以復加。
我這種是一種病嗎?我需要做些什么來緩解呢,我真的渴望有一個人建立深刻的友誼。
心之愛咨詢師答:
根據你的描述,嘗試著捋一下,在你的心目中,與一個人建立深刻的友誼會有怎樣的外顯狀態?
首先你可能會希望在對方的心中,你有著足夠重要的位置,不要僅僅只是她眾多朋友中很普通的一個成員;其次是自己和對方的交往中,不要只有自己一人獨自去操心兩人的事情,比如去教室占座,如果輪流去占座會不會更符合你內心的期待?最后是希望自己能夠獲得對方比較體貼的照顧,不要輕易就被對方拒絕或指責到。
可以說,你內心期待與向往的親近關系狀態,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會想要擁有的一種狀態,即自己在關系中能夠被足夠的重視與關注,同時對方與自己彼此之間有著近于心意相通的感覺,能夠很好的相互理解與關照。
這是比較理想化的一種親近關系的狀態,在嬰兒時代,接近同頻同質的養育模式會是最適合嬰兒成長的一種狀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無一例外都會感受到現實世界所帶來的諸多失望感。
因為現實面前,我們會發現每個人都具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性,由此帶來每個人不一樣的情感需求,同時針對每個人自己內在的需求,又會有著多種多樣表達需求的方式與特點,帶來人與人之間相處中的多樣性。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這種繁雜的多樣性既是挑戰與冒險,也同時富有創造性。
你當下的心情可能會處于比較失望或者失落的狀態中,會有一些厭煩的心態,可能也會體驗到一些虛無或迷茫的感受,倘若現實中的友誼均是如此,未來該如何是好?是不是就永遠不會有自己想要的友情關系?
當處于被動與無力狀態的時候,我們都難免會悲觀或消極一些,甚至會產生敵對的想法。首先你需要先理解與接納自己當下的感受與情緒,這既是對自己的照顧,同時也會是推動自己進一步完善自我成長的契機。
你可以考慮多一些的展開對自己的了解,可能在你心里始終有一些不舍或留戀的情感在羈絆或束縛著你的心靈,這會與你的成長背景,以及成長經歷相關聯,這些情緒與情感需要獲得釋放與重新的解讀,獲得新的轉化。必要時可以考慮借助心理咨詢的幫助。
重新感知與認知自己內在那顆流浪的心靈之后,你將會逐漸看到與以往不一樣的自己,觸碰未知的自己,感知自己內在新的能量與創造性,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將會獲得相應的表達與呈現。
喚醒自己內在新生的力量,幫助自己看到或者發展出自己身上更多的可能性,將是應對當下困境適合的方式。這也將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多豐富與美好的體驗,當內在的心靈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在駐足與流浪之間實現自由切換的時候,那種內在的富足與穩定感也必然會幫助你相遇到更多彼此適合、相互陪伴與共同成長的朋友們。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