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要求孩子拼命學習,我做錯了什么?
我是一名初三教師,我們班有一名女學生學習特別努力,幾乎是拼了命的學,因此他成績從沒掉出年級前五。我的兒子初二,成績也不錯但不是頂尖的那種,大概在年級10名左右徘徊,而且他很懶散,一天絕大多數時間都在玩真正認真學習的時間只有半小時左右,他沒什么上進心,他曾經說過即使他是全年級學習最差他也不在乎。
中國的環境大家都清楚,學歷不高根本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希望他能學習我們班的那名學習極其努力學習,要求他每天六點起來??伤粯芬饬?,他反駁我說:“我是被你們主動生下來的,我無權決定我的出生,如果你們在生我之前問我:‘孩子,我們打算帶你來到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你必須拼命的學習各種知識才能過上好的生活,你愿意來嗎?’你猜我會不會同意?但你們還是生了我,所以你們應該讓我天天快樂,而不是讓我勞累”
我當時就生氣了,中國這環境,必須要書讀得很好才有出路,況且別人都能做到拼命為什么他就不行?雖然他所在的中學是重慶萬州最好的中學,但萬州也只是重慶的一個郊區,主城區的學校還有很多比他更聰明更能吃苦的學生,他高考時不是和萬州的學生競爭,而是和整個重慶的學生競爭
我們生他時也沒想到如今壓力這么大,他過于懶散我擔心他高中適應不了,如何讓他認真學習?
心之愛咨詢師答:
從描述中看到你在盡著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較強的應對壓力的能力,因為你看到未來會有著非常大的現實壓力,所以如果他能夠做到你所設想的,放棄自身的懶散,拼命去學習,大抵就能夠具有相應的能力去應對好現實的壓力。
然而,顯然你的孩子并不愿意接受你的這番理論,他用自己的理論反駁了你,令你非常的生氣。你與孩子之間相互通過理論的輸出與駁回,完成了一場辯論,結果并不如你所愿。
事后回顧一下,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去覺察或感知其中你們彼此各自流動著的情緒體驗?
可以感受得到,當你在描述現實處境或是未來競爭壓力的時候,你內心有很多的焦慮情緒,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感,你想要去做一些什么,而孩子身上呈現出來的不積極或者懶散狀態無形中擴大了你內心的焦慮感。這種情況下,你與孩子之間的對話,表面上看是在講一番道理,但底下流動著是你內心強烈的情緒。
孩子既接受到了你的道理,同時也接受到了你的情緒。所以孩子反駁的說辭中,提出“應該讓我天天快樂,而不是讓我勞累”,似乎更切題的在回應著你所傳遞過來的焦慮情緒,他同樣也想緩解一下自己內心因感受到強烈情緒而產生的不舒適感。
相信處于現實競爭的壓力之中,孩子內心也早已體驗到很多焦慮的情緒,他試圖以自己的方式去緩解或面對著這些壓力。當他發現自己現有的應對壓力的方式恰好發揮出一些作用的時候,或許就不太想過于去要求自己,給自己一些放松或緩沖也在他的情理之中。
焦慮情緒主要是來自于對未來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情緒。從你的視角中可以看到,你對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抱有大量焦慮和擔憂的情緒,為緩解這部分焦慮情緒,你看到拼命學習的方式或許可以在未來能夠幫到孩子擁有更多的競爭力,因此力推孩子去走向這樣的道路。
不過從現實層面,拼命學習與獲得更多競爭力之間并不是一對一的關系?,F實生活中,不少孩子在進入大學或是工作進入社會后開始抑郁,難抗壓力為此情緒崩潰,出現各種情緒或精神癥狀的人數呈現出了逐年上升中的狀態,這同樣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學習本身應該是能夠帶來快樂的事情,當學習成為一件必須拼命去做的事情時,學習就變成了一項被物化的工具,相信很難為常人所接受。
可以理解你希望孩子拼命學習的本心,是希望孩子擁有自己的努力,希望孩子的未來充滿競爭力。不過顯然通過傳遞焦慮情緒,或是指定孩子以你想要的方式去實施,確實是很難有現實作用,還容易適得其反,導致孩子的對立情緒,傷害到親子關系。
你可以幫助到孩子的是,幫助他認知自己的情緒或感受,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幫助他更多的認知自己,同時幫助他了解現實的壓力,以及學習應對壓力的方式。提升競爭力可以是多維度多角度的考慮,擴展視野,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增強抗壓受挫的能力,擴大人際交往能力等等,都對孩子在未來擁有更多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