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是個剛上大一的學生,老媽非讓我學做飯,我不是很想學,那么當代大學生該不該學做飯呢?
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這不是一個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的問題。
當一件事情由應不應該的觀念推動,就帶有強迫性質了,勢必變成一項苦差事,你通常只能獲得一種不得不的煎熬感和浮于表面的責任感。付出的代價是敷衍和欺騙,你也很難堅持下去而且可能形成逆反心理。
你說你不想學做飯,肯定有能說服你自己的理由,至于能否說服你母親就另當別論。這種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只要你準備承受母親的嘮叨壓力和可能的懲罰,例如,不再給你做飯等。
你說你剛上大一,仿佛大一開始做飯太早了。在中國,不少孩子早在初高中時就偶爾,甚至經常做飯了。我這樣說,并不是要說服你和其他孩子一樣,而是說只要具備做飯的基本能力,任何時候開始做飯都行,沒早晚之說。
如果你想學做飯,最好帶著好奇和探索的心態學開始,這完全不同于必須、應該觀念下的被迫做飯,而是內在興趣推動,就可能獲得烹飪的樂趣和自我哺育的自尊感。
這里有一個方法是:如果你廚藝很生疏,可以長期跟著視頻燒菜進行,這類視頻基本有清晰的操作步驟,完成的可能性很大,只要配料充分,味道不會有太大偏差,你的掌控感和信心就會越來越強。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做飯不只是一項家務和廚藝而已,只要它不十分影響精力和其他人生要務,在親子關系和伴侶關系中就可能發揮著潛在的價值,利用好它通常能增進親密感和合作的樂趣,愛會不知不覺在這種煙火氣中傳遞。
——袁寒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