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16歲少年沉迷于創造一個幻想世界,家長不知道怎么辦了?
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先羅列一下從家長的視角中,所看到孩子身上出現的比較讓人擔憂的表現:
1)15歲中考結束在家玩了兩個多月,勸看書也不看,上高中后成績一塌糊涂,受挫后老師和家長都沒辦法讓他回到正軌。
2)上課睡覺,在家又不寫作業離家出走數次。
3)沉迷做白日夢。
4)沒學主流游戲,選了個大家不玩了的游戲,一個人孤獨的在學校里混,手機通訊錄和備忘錄上寫滿了另一個世界的設定什么的。
5)有時候會嘴里不停叨叨,軍訓前有時候會自笑。
6)個人衛生很差,這么多年了,洗個澡就是任由水沖,從不搓灰,這次從學?;貋?,脖子上臉上臟的像流浪漢。
僅僅從這些描述來看,確實會讓人引發出不小的焦慮情緒,似乎這個孩子失去了一些自我的功能,處于某些病癥的邊緣,但結合家長另一個角度的觀察來看,似乎又會體驗到不同的感受。
家長的另一個視角:
1)離家出走數次,大部分都自己回來了。
2)他能知道那是虛幻的,送去軍訓六個月,說話各方面都沒問題,思維也沒什么特別離譜的。
3)關系緩和不少,談話間還提到一句其實我挺喜歡現在這個家的。
4)他來回坐高鐵什么的都能搞得定。
5)他又能正常交流,說話邏輯思維好像也沒事,關鍵是他能分的清現實與幻想。
由此可以感受到,面對孩子的狀況,家長體驗到了明顯的相互拉扯或者對立的沖突,一方面感受到內心強烈的不安感,另一方面則是觀察到回歸現實與理性現象后的放心??梢哉f,家長所體驗到的這種非常沖突的感受,也正是孩子當下正在經歷著的強烈的內心體驗。
這非常符合當下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發展特點,自我產生出強烈的沖突,一方面渴望確立出能夠彰顯自己獨特風格的身份,比如想成為某個領域的翹楚,有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而同時另一方面又在現實生活中體驗到太多的挫敗,比如學業不順利,電競游戲中也難以有突破,究竟該何去何從,自己的出路在哪里,內心充滿著彷徨與迷茫。
盡管如此,但他好像從沒放棄過自己,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繼續創造著屬于自己的一個世界,在那里面有著自己的種種設想與理解。這大概是每個青春期孩子們內心都曾經歷與體驗過的一段歷程,有的孩子會比較早的結束,有的孩子則會相對較晚些結束。
每個孩子所呈現出來不同的心理發展節奏,也正是彰顯著孩子們內在世界中各自獨特的特質,沒有好與壞、對與錯之分,尊重和包容了他們的獨特與不同,允許每個人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成長歷程,助力于孩子們順利渡過這個漫長或者短暫的發展階段,會是這個階段比較適合的養育態度。
顯然這對于家長們來說,這將會是非常大的挑戰。
做為家長,常常會很難耐受住歷程中所體驗到的那份焦慮與擔憂的情緒,無形中容易夸大或者災難化的去設想未來糟糕的結果,也會承受到身邊很多來自文化或者傳統經驗的不接納,會由此而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面對如此多的困境,家長所能做到的是盡可能地保持理性的態度,冷靜的觀察,客觀的評判。
正如上述你所能做到的那樣,每件事情的背后其實都有看到孩子所呈現出來的現實功能,可能這也是會造成你感覺迷惑不解的地方。
帶著這份迷惑,接納自己內在的焦慮情緒,不急于進行現實行為上的操控,留有空間允許一些未知狀況的發生與發展,這已經在當下構成了對孩子有力量的支持,孩子談話間曾提到那句“其實我挺喜歡現在這個家的”,恰是對你們的一種認可與感激。
與此同時,做為家長,也勢必會面臨到很大的信任危機,因為始終會無法去判斷未來的結果究竟會怎樣,會質疑自己如此一味的順從或者是管控究竟是否適合孩子正常健康的發展?
陪伴孩子共同經歷著這樣的一場充滿著不確定的旅程,無疑也需要家長開始思考與面對關于自己的心靈成長。
不斷去探索或者質疑孩子所帶來困擾的同時,家長也很需要進行同步的學習與成長,由孩子的內心沖突而促發出自己內在的焦慮或恐慌的情緒,正是家長幫助自己完成心靈成長,實現自我整合的適合契機。
在家長很難耐受或接納孩子所引發出的沖突或者情緒狀況時,家長可以考慮自己進行心理咨詢的方式來獲取幫助,這個過程中,需要尋求改變或者尋求幫助的常常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家長自己那里。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