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為什么心理類的問題怎么改也改不掉?
就比如我最典型的強迫癥,到現在六七年了,沒改掉。
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當心理需求持續地未能實現或未被滿足時,會形成某種外顯的癥狀進行表達出來。
不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會形成相對固化的癥狀,強迫癥狀做為其中的一種相對固化的癥狀,具有其特定的心理學意義,值得更深入地具體性的探索癥狀的成因,及其逐步形成的發展過程。
在你尚不能充分理解自己強迫的癥狀所表達的內在具體心理需求是什么時,很難真正理解自己的強迫癥狀,所經歷的改變則可能是在不斷重復與強化癥狀本身的特點,直至最終達到醫學診斷為強迫癥的標準。
即使你逐漸開始理解自己強迫癥狀與內心心理需求的一些聯結時,嘗試消除強迫癥狀的過程也將是十分漫長的。
倘若強迫癥狀本身對你的生活本身不構成很強烈的困擾,這種消除或改變癥狀的內心動力也就不會很強;或者也可能會是某些時間點動力會比較強些,某些時間點動力比較弱些。
可以嘗試去了解一下自己想要去改變的心理動機,如果改變的動因主要來自于外在要求,而不是自己內在的需求,也將會影響自己去嘗試實施改變的歷程。
有時在真正理解了癥狀對自己的心理學意義后,也不一定需要去改變或消除外顯的癥狀,與癥狀共處,讓癥狀成為自己特質的一部分,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接納自己的特質有時會比改變或消除更利于自己的生活。
——劉麗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