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問:
被自己 3 歲的孩子用玩具打疼了,然后就很暴躁,想打回去該怎么辦?
自己孩子三歲,還沒上幼兒園,玩鬧起來沒輕沒重。拿玩具槍自己玩,突然就Duang打我一下,特疼。昨天晚上玩手電筒,準備睡覺了把手電筒朝我砸過來,砸到眉骨上,疼的我直流眼淚,把他抓過來照屁股狠揍三下,我都沒覺得解氣。之前還有把書砸朝我砸過來,砸到我腿上瞬間破皮起包,氣死我了,讓他站那我也拿起書朝他腳下砸過去,沒有砸到他但他應該嚇的夠嗆。此外ipad放沙發上,他玩鬧起來覺得礙事,直接扔地上,屏碎了,今天我手機放茶幾上,也沒礙著他,自己玩的時候又把我手機撥到地上,屏碎了。太生氣了,覺得不打不能解恨,但是打了又覺得是以暴制暴,以大欺小。平時也看正面管教,還是會高效率陪伴,平時和他在一起有時會看手機但是看完了還是會接著跟他玩。不知道為什么他就是喜歡欺負我,對他爸還好。真是又傷心又氣憤。跟他說再砸東西兩周不許看電視。
北京心之愛心理咨詢師答:
成為母親,是個不容易的過程。
母親作為一種身份,在準備孕育孩子到孩子出生,這個身份開始被納入到自己的生命之中,但在心理層面上完全地承接住這個身份,則需要一個長期的與孩子互動的過程。
跟隨著親子之間的互動,我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成為母親這個身份所帶來的幸福與喜悅,同時也會深深地感受到其中的責任,從而開始更深地理解成為母親的意義。
你與兒子之間的互動,可以感受到你內心在不同的身份體驗中的沖突。
一方面你真的被他打痛了,你很想反擊回去,因為瞬間的疼痛讓你回到了自己作為一個人的身份,而不是母親的身份;同時另一方面,你的母親身份會提醒你,應該給予他適當的教育而不能以暴制暴。
這兩種感受在你的內在交錯出現,推動著你面對他不知輕重的行為時,產生出一些混亂的應對策略,既想關照自己先回擊過去,又想能夠好好的教育他對自己行為的掌控,最終似乎哪方面都沒有做到,內心的感受想必也是沮喪與挫敗的。
你說自己平時很注意高效的陪伴與正面管教,但孩子不知道為什么總是喜歡欺負你,這讓你又傷心又氣憤。
你定義孩子是在欺負你,相對的你就將自己放在了一個被欺負的位置上,很好奇你們之間是怎樣的具體互動方式?
為什么會定義他在欺負你?
你與孩子之間構建了一種欺負與被欺負的互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你處于被欺負的位置,會有怎樣的體驗與期待?
表達你的委屈、憤怒?
然后期待對方能夠同情,最后放棄自己的欺負行為?
還是爆發反抗,決定以大欺小的方式反擊回去?
相對來說,孩子是怎樣被放置到一個欺負人的位置上的呢?
他并不是一出生就明白自己要處于這樣的位置上,而是在互動中逐漸被賦予了這樣的一個位置,因此他會感知與體驗到怎樣的情緒情感呢?這些是值得探討的。
當孩子不知輕重的弄痛你時,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暴躁,此時的你可以嘗試多花些時間去感知這種暴躁的情緒,而不要著急由著情緒去推動自己做出言行上的反應。
可以嘗試進行一些思考,身體上所感到的疼痛,為什么會促發自己感到暴躁?
是只單純身體上的疼痛感?
還是孩子的不當行為觸動你內心深處的一些記憶?
或是因為這樣的行為讓你強烈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被冒犯、不被尊重的感覺?
等等,當你允許自己可以更多地與這些糟糕的感受建立起聯結,你會感知到一些平時不曾留意到的另一面的自己,生命中一些未曾意識化的體驗常常會推動著你做出不加思考的應對反應,但事后卻又總是覺得這并不是恰當的應對方式。
可以感受得到,你在努力想成為好的母親,但發生的事情讓你體驗到了無力感,而這也是推動我們開始成長自己的時刻,不僅僅是單純學習如何與孩子的交流互動,重要的是可以多一些了解未知的自己。
更深入地明白了自己,才能將學習到的方法運用的得心應手,也才能夠更深的感知到孩子的內心需求與他的不同表達,從而與他構建起彼此更適合、感受更舒適的親子互動模式。
——劉麗宇老師